高考“内部指标”骗局:80万换来的,是绝望与教训
安徽小杨一家80多万打了水漂,只因为相信了高考“内部指标”的谎言。这并非个例,每年都有无数家长在“捡漏”的虚妄希望中,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。 高考成绩公布后,家长们焦虑的心情溢于言表,有的仔细研读招生简章,有的寻求专业机构指导,力求让孩子的每一分都发挥最大效用。然而,高考竞争的残酷现实,让许多中等分数的考生渴望“捡漏”,希望以较低分数进入理想院校。一些考生试图选择冷门专业,以期低分录取,但这终究是概率极低的小概率事件。
骗子正是利用了家长们的这种侥幸心理,编织出“内部指标”、“预留名额”等谎言,声称拥有教育系统领导、高校招办主任甚至部队高层的关系,可以“运作”录取结果,甚至“微调”投档率。 小杨的经历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。2016年,上海已取消一本二本区分,但骗子万某仍以此为诱饵,欺骗小杨一家。小杨分数刚过二本线,却梦想着上海某顶尖大学。万某抓住小杨的焦虑,自称拥有高校和教育部内部关系,能够通过特殊渠道帮助小杨进入心仪院校,并煞有介事地指导志愿填报。
展开剩余63%小杨父母深陷焦虑,未能识破骗局,轻信了万某的谎言。万某以“招待费”、“操作费”等名义,从他们手中骗取了50万元。令人震惊的是,即使收到巨额款项,小杨父母仍未察觉异常。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,如果真的存在“内部指标”,又岂会轮到他们?
最终,小杨被录取到一所分数线低于她成绩的上海民办大学,这本是她无需万某帮助就能进入的学校。然而,万某并没有就此收手。他再次编造谎言,称可以帮助小杨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理想大学,并伪造“预录取通知书”,继续索要钱财。两年时间里,小杨父母又陆续给了万某30多万元。总计80多万巨款,就这样被万某挥霍一空。
最终,万某被警方抓捕归案,判处11年半有期徒刑。然而,小杨一家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:小杨在民办大学虚度两年,错失了复读机会,梦想与现实之间,隔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这个故事警示我们:高考升学没有捷径,那些所谓的“后门”、“内部指标”,往往是通往深渊的陷阱。家长和考生切勿抱有侥幸心理,理性选择,避免落入骗子的圈套。切记,天上不会掉馅饼,希望的火苗,不应该建立在虚假的承诺之上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配资天眼-配资天眼官网-专业杠杆炒股公司-配资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